隐藏在动脉内的“杀手”!医生提醒:预防动脉粥样硬化,这几点很重要
点击量:0


说起动脉粥样硬化大家可能有点不了解,但说到冠心病、脑梗死是不是就比较清楚了,而今天讲的这期节目就是引发这些疾病的主要原因,现在我们请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 汤毅,给大家详细讲讲吧!

图片1 

 

什么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们可以把血管想象成一根水管,动脉粥样硬化,就是指某些物质(如:脂质成分和炎性物质)沉积在动脉血管内壁,形成外观像小米粥样的斑块,使这根“管道”变狭窄变硬,从而影响动脉的血液供应。它是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中最常见的疾病,主要影响身体内的大中动脉,如冠状动脉、颈动脉、脑动脉、肾动脉等。

 

动脉粥样硬化在人群中的发病情况是怎样的?

动脉粥样硬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49岁以后进展较快,男性发病率高于绝经期前女性,绝经期后两性发病率相似,研究显示雌激素有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可能性别发病差异与此有关。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发病年龄不断呈年轻化趋势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因是什么呢?

动脉粥样硬化的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研究表明,此病是多病因的疾病,即多种因素作用于不同环节所致,这些因素被称为危险因素。

1、主要危险因素: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现已明确低密度脂蛋白(LDL) 以及脂蛋白(a)[LP(a)] 能导致粥样硬化。

高血压:是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的危险因素。

糖尿病:与非糖尿病患者相比,糖尿病患者中粥样硬化发生较早并更为严重。

遗传因素:动脉粥样硬化有家族遗传倾向。

2、其它因素:

吸烟:不良的饮食习惯;A型性格;肥胖;血同型半胱氨酸增加、血尿酸升高等。另有研究表明,不 吃早饭也会增加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危险。

动脉粥样硬化有哪些典型症状?

动脉粥样硬化形成前,机体无明显症状。随着血管斑块的形成,不同的病变部位也会出现不同的缺血症状。

主动脉粥样硬化:好发于主动脉的后壁及其分支开口处。由于主动脉管腔大,虽有严重粥样硬化,并不引起明显症状。病变严重者,受血压作用易形成动脉瘤,动脉瘤破裂可发生致命性大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急性心肌缺血可表现为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患者可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

颈动脉和脑动脉粥样硬化:可表现为头晕、眩晕、晕厥等症状。

肾动脉粥样硬化:可引起顽固性高血压和肾功能不全。

四肢动脉粥样硬化:以下肢动脉狭窄常见,可出现下肢发凉、麻木和间歇性跛行。即行走时小腿麻木、疼 痛以至痉挛,休息后消失,再走时又出现,严重时可持续性疼痛,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

肠系膜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为进食后腹痛,腹痛多发生在进食后10分钟左右,逐渐加重,约1小时后缓 解,可伴有恶心、嗳气、腹胀、腹泻。

 

动脉粥样硬化应该去哪个科室就诊?

若有危险因素,但尚无器官缺血症状,可前往全科医学门诊或心脑血管内科就诊,进行动脉粥样硬化筛查及慢性代谢病长期管理。若有明显器官缺血症状,可前往相应科室就诊。如胸闷、胸痛,前往心内科;若头晕、眩晕、晕厥、头 痛,前往神经内科;若下肢疼痛、间歇性跛行时,前往血管外科;若腹痛、腹胀时,前往消化内科等。

 

日常生活中需要监测那些指标?

日常应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并监测病情发展。有动脉粥样硬化没有明显血管狭窄患者,需定期复查颈动脉超 声、心电图等,密切观察进展情况;若已有血管狭窄症状,需关注是否出现器官缺血症状,如头晕、头痛 胸闷、胸痛、腹痛、腹胀、下肢疼痛等,出现相应器官缺血症状时应及时就诊。

同时,以下这些疾病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应积极控制这些危险因素。

糖尿病患者:应控制血糖并定期监测。

高血压患者:应给予降压药,定期监测血压,使血压降至适当水平。血压不易控制或夜间血压升高患者, 筛查有无睡眠呼吸障碍。

胆固醇增高者:应低脂饮食,控制胆固醇,并给予调脂药物。

戒烟。

动脉粥样硬化怎么预防?

科学饮食:饮食宜清淡、低盐,粗细粮搭配,多吃水果及富含纤维食物;经常吃蔬菜,尤其是十字花科蔬 菜如西兰花、卷心菜、紫甘蓝等,有助于延缓老年女性颈动脉粥样硬化;限制糖、含糖饮料和红肉的摄入;忌辛辣的、非常咸的或非常甜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适当锻炼:体育活动要循序渐进,不宜勉强做剧烈活动。

生活规律:避免熬夜,尽量避免情绪激动,保持乐观、愉快的情绪,劳逸结合,睡眠充足,戒烟限酒。

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