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听到越来越多亲友们说,谁家老人甚至青年人,突然生病--嘴歪了、说不了话、吃不了东西、手脚也不能动了、突然瘫痪了,一辈子坐轮椅,一辈子躺床上。这可能是发生了脑中风,脑中风发病急,除了危及生命,更重要的是因为大脑神经的损伤,会长期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功能障碍,如认知障碍、吞咽障碍、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精神抑郁等危害。今天我们请到了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营山医院神经内科主任 刘辉来给大家讲讲脑卒中相关知识。
什么是脑卒中?
脑卒中(就是我们俗称的“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颅内血管堵塞或者破裂引起的脑组织受损或死亡。其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指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缺血性脑卒中较常见,约占70%。
脑卒中发病有什么特点?
目前脑卒中是我国致死致残的第一位病因,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具有五高的特点。
1. 发病率高:身边每5人,至少有2人会发生中风;
2. 死亡率高:身边每5人,至少有1人会死于中风;
3. 复发率高:中风后的每5人,1~3人会复发,且每次复发病情和残疾程度会累积加重;
4. 致残率高:中风后的每4人,至少有3人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多种功能障碍;
经济负担高:患者反复住院、长期用药、长期康复、长期需要照顾……给家庭带来了严重的经济负担。
脑卒中是不是越早识别,治疗效果越好?
是的,如果发生以下症状,请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一般可以通过“中风120”和“BE-FAST”口诀是来迅速识别脑卒中。
(一)、“中风120”口诀:
“1”代表“看到1张不对称的脸”;
“2”代表“2只手臂是否出现单侧无力”;
“0”代表“聆听讲话是否清晰”。
如果通过这三步观察,怀疑患者是中风,可立刻拨打急救电话120。
(二)、“BE FAST”口诀:
“B”—是指平衡,患者平衡或协调能力丧失,突然出现行走困难;
“E”—是指眼睛,患者突发的视力变化、视物困难;
“F”—是指面部,患者面部出现不对称、口角歪斜;
“A”—是指手臂,患者手臂突然出现无力感或麻木感,通常出现在身体的一侧;
“S”—是指语言,患者说话含混、不能理解别人的语言;
“T”—是指时间,上述症状提示可能出现卒中,请不要等待症状自行消失,要立即拨打120获得医疗救助。
脑卒中治疗方式有哪些?
针对缺血性脑卒中早期有两项关键性治疗:
1. 溶栓治疗:溶栓治疗是通过溶栓药物把堵在脑血管里的血栓溶解掉,使闭塞的血管再通,及时恢复供血,减少缺血脑组织坏死。溶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4.5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6小时以内。
取栓治疗:主要针对颅内外大血管闭塞患者。取栓治疗是通过导管经血管内到达闭塞部位,使用特殊的取栓装置将血栓取出,恢复闭塞部位血流。取栓治疗的最佳时间为发病6小时以内,部分患者可延长至24小时以内。
针对出血性脑卒中有内科治疗、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
1.对严重脑出血患者我们可以通过行血肿清除术、或去骨瓣减压术抢救生命;
2.对动脉瘤破裂引起的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我们可以通过行急诊动脉瘤栓塞术抢救治疗。
如何筛查和预防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一般可以通过筛查、控制以下主要的危险因素来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1、高血压
高血压是脑卒中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我国70%的脑卒中患者与高血压有关。对有高血压的患者降压一定要达标,不能随意停用降压药,同时需配合健康的生活方式来控制血压。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会增加3-4倍,血糖异常会加速脑血管病的发展,与脑卒中复发有关。控制血糖到合适水平是预防脑卒中的重要措施。
3、血脂异常
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增高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性较大。他汀类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脑卒中发生的风险。
4、心房颤动
缺血性脑卒中约有20%为心源性栓塞,其中以心房纤颤最为重要。非瓣膜性房颤发生卒中的风险每年约5%,是同年龄组的6倍;风心病房颤患者卒中风险将增加17倍。发现房颤的患者应积极到心内科寻求专科治疗。
5、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狭窄是缺血性脑卒中重要的危险因素,多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狭窄程度超过70%的患者,每年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3%~4%。这类患者应前往神经内科寻求专科治疗。
6、吸烟饮酒
长期吸烟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是不吸烟者的6倍,长期大量饮酒者发生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是不饮酒者的3倍。戒烟限酒可以明显减少脑卒中的发生。
7、肥胖
肥胖者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风险是非肥胖者的2倍。成年人(BMI)体重指数应控制在28kg/m2以内。
8、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当血同型半胱氨酸高于16μmol/L时应积极干预。一般人群以饮食调节为主,也可采用叶酸、维生素B6、维生素B12联合治疗控制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脑卒中防治容易出现哪些误区?
误区一:中青年人不必担心发生脑卒中
其实年轻人甚至儿童都有可能发生脑卒中!据临床资料显示,大部分脑卒中患者是在60岁以前发病。近年来脑卒中的发病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病年龄越来越小。部分年轻人长期熬夜、抽烟、饮酒、过度劳累、高脂高糖饮食等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会使脑卒中发生风险明显增高。因此,中青年人切不可 掉以轻心。
误区二:定期输液能预防脑卒中
所谓的“输液预防“,其实并不科学。
“输液通血管治疗”,主要是指有些急性脑梗死的患者可以通过用溶栓药把处于缺血边缘状态的脑组织重新挽救回来。但是这样的治疗-条件限制很严格,溶栓药物只有条件符合了才会给患者使用,根本不可能随便拿来输液。真正能够预防脑卒中的方法是控制好导致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规律服用二级预防药物、以及采取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三:降压药头晕、头痛才吃,平时不用吃
有些高血压患者经常不规律服药,总是凭感觉吃药、停药。这种间断和无规律的治疗不但造成血压的大幅度波动,而且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最终给血管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更容易诱发脑卒中。
所以高血压患者血压降到目标范围后,应在医生的指导下坚持规律服药,并定期对血压进行监测,以减少血压大幅度波动。
误区四:阿司匹林可以预防各种脑卒中
阿司匹林主要在缺血性脑卒中中使用,它有增加出血的风险。临床上医生一般在使用阿司匹林治疗前会根据:出血风险、基础脑血管病发病风险、阿司匹林治疗的依从性以及年龄-4个方面来权衡使用阿司匹林的获益和风险,如果获益大于风险才考虑使用阿司匹林进行预防。
误区五:他汀类药物在血脂达标后即可停用
他汀类药不仅仅是降脂药,也是抗动脉粥样硬化的药物。
抗动脉粥样硬化治疗需要长期服用他汀类药物才能见效,若中途停药会导致粥样斑块继续增长、斑块脱落或不稳定的斑块发生破裂,上述情况都会引发脑卒中的再次发生。
因此,如果没有其他禁忌证,一般他汀类药物应该长期坚持服用。
误区六:脑卒中的康复要靠「养」
现在也有不少人认为,发生了脑卒中,应当让患者在床上静养,少活动。殊不知,这种完全静养会严重影响患者偏瘫侧肢体的功能恢复,甚至可能使偏瘫侧肢体出现肌肉萎缩或者关节僵硬。而正规的康复治疗-开始得越早,康复效果越好。脑卒中偏瘫的康复治疗应尽早实施,一般应在病情稳定后开始,最佳康复期在发病后3个月之内。所以发生脑卒中后,要尽早让患者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